綜合新聞
碩士研究生宿揚等在《Journal of Virology》再次發表關于HIV膜融合抑制劑耐藥機制的研究結果
膜融合是一極其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比如受精卵的形成和細胞內的囊泡運輸等;許多重要病毒也是通過膜融合感染宿主細胞,該過程中涉及的組分被認為具備成為藥物靶標的潛能。T20(恩夫韋肽)是目前唯一臨床應用的針對HIV-1膜融合的藥物,但該藥具有價格昂貴、極易誘導耐藥等缺點,極大地限制了它的廣泛使用。何玉先課題組多年來聚焦于病毒膜融合機制和抑制劑的研究,在多方面取得研究進展。基于M-T鉤子結構的發現,他們前期設計了以gp41融合蛋白疏水深穴為靶向的抗病毒短肽MTSC22和HP23(FASEB J,2013;AIDS,2015),并對模板多肽SC22EK的耐藥機制進行了探討(J Virol, 2015a)。本研究聚焦于新型抑制劑MTSC22的耐藥機制研究,該多肽含有M-T鉤子結構,對疏水深穴具有極強的結合能力。通過定點突變發現,位于N端和C端螺旋區的多個位點與MTSC22耐藥相關,尤其位于疏水深穴的L57R突變和位于C端螺旋區E136G突變是以前尚未發現的耐藥位點。該論文還結合多種技術,對這些位點如何介導耐藥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上述研究對gp41的結構與功能以及新型抗病毒藥物的設計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