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侯楠副研究員等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雜志發表瘧疾疫苗抗原表位免疫原性特征的研究論文
瘧疾是世界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原蟲性疾病之一,其中95%死亡病例由惡性瘧感染導致。最新研究報道2018年全球約有2.28億瘧疾病例,死亡病例數達40.5萬例。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阻斷瘧疾傳播亟需的手段,耐藥蟲株和耐藥蚊株的傳播使得全世界對瘧疾疫苗的需求更加急迫。瘧疾疫苗設計的關鍵在于候選抗原的選擇。很多瘧原蟲入侵紅細胞相關抗原被應用于瘧疾疫苗研究,但其在人體上免疫之后的臨床保護結果并不理想。以往瘧疾抗原的研究多依賴于血清學方法,通過血清學反應篩選出來的抗原往往都是免疫優勢抗原。現有研究顯示22-29%的瘧疾抗原均具有血清學優勢反應。深入研究瘧原蟲入侵關鍵蛋白質的免疫原性特征,揭示瘧原蟲免疫優勢抗原低臨床保護效果的原因,是成功制備瘧疾疫苗的關鍵所在。
陳啟軍課題組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雜志發表了題為“Low-Complexity Repetitive Epitopes of Plasmodium faciparum Are Decoys for Humoural Immune Responses”的論文,報道了基于高通量多肽微陣列芯片研究惡性瘧原蟲入侵關鍵蛋白B細胞線性表位的工作。本研究針對目前已應用于瘧疾疫苗研究的37個惡性瘧原蟲入侵關鍵蛋白質的全部氨基酸序列,設計制備了2024條多肽,每條多肽長度為30個氨基酸,首尾15個氨基酸互相重疊,以實現對抗原表位的全面覆蓋。利用多肽微陣列芯片對289份惡性瘧患者血清和144份健康志愿者血清進行了篩查。分析結果顯示高抗原性表位多為高重復性和/或低復雜性序列,這些序列多高度保守,并且定位于非功能性結構域。體外瘧原蟲增殖模型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這些瘧原蟲高抗原性表位的特異性抗體并不能有效干擾瘧原蟲的入侵,而針對低抗原性功能表位的特異性抗體能顯著抑制蟲體的入侵和增殖。 研究結果提示瘧原蟲可能利用高免疫原性表位吸引宿主體液免疫反應,從而保護其入侵關鍵蛋白質的功能性位點。本研究為瘧疾疫苗候選抗原及其表位的篩選方向給出了有價值的建議。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